最新目录

浅析依托工程的科研项目实施与经费管理方式

来源:工程力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 言 在工程领域,无论基础设施、房建,还是工业、机械与设备领域,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新设备成果均是由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科研项目衍生而来。例如,港珠澳大桥

0 引 言

在工程领域,无论基础设施、房建,还是工业、机械与设备领域,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新设备成果均是由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科研项目衍生而来。例如,港珠澳大桥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全面突破[1-2];高速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以无数铁路工程项目为研究载体,且经大量配套性科研攻关工作沉积而成[3-4]。

然而,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工程项目中,并非所有的工程都会成立配套的科研项目。有配套科研项目的工程数量占比非常低,且这些工程配套科研项目多由国家部委、地方行政事业单位、骨干型国有企业或需要维护相关资质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承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两个重要原因是科研项目实施方式不了解与经费管理问题。许多中小工程建设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一方面由于自身科研资源条件不足,基于工程的科研项目实施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比较重视短期利润(投入科研项目的经费可能会减少对应工程项目的利润),因而依托工程开展科研攻关并投入经费的意愿比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简析目前工程科研项目所采取的几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以某余热工程为例,简要讨论与分析了某企业运用联合工程参与方以外的单位开展科研攻关和对应经费管理方式,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工程科研项目实施方式分析

在我国工程各领域,与工程配套的科研项目一般由建设方、设计方或施工方中的某一方牵头,并采取以下方式中的一种予以实施。

1.1 独立研发

牵头企业具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条件,且能根据自身参与工程的角色定位独立完成科研项目。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灵活,多用于解决难度较小、专业复合度低、单专业性强、研发投入少的工程科研项目。

1.2 联合工程参与方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业开展科研攻关

牵头企业根据自身科技创新战略需要,如避开工程内部同类竞争对手、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等,采取联合工程参与方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业。这种方式可有效配置社会上的各种科技研发资源,实现科研成果极大化。这种方式比较常用,可以充分发挥牵头企业在科研项目中的主导地位与主动权,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不仅可以最大可能性借助外部资源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还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科研技术团队,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成果。

1.3 牵头企业联合工程内部各参与方

工程项目的某一参与方,如建设单位联合设计、总包、专业分包等,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这种方式可实现工程内部各方资源的有效配置,但通常存在专业知识不全面、理论高度不够、创新边界小等方面的不足与局限。

1.4 牵头企业联合工程各参与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专业性企业

这种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被一些特大、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项目所采用。这种方式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大、难度高,且要求牵头方自身科研实力非常强,中小型企业采用这种方式比较困难。

总体而言,工程企业联合外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方式比较常用,也容易被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接受。

2 联合工程之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实施与经费管理方式案例分析

基于前述分析结果,下面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讨论与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企业联合外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方式,并简要分析其对应的科研经费管理。

2.1 实施方式分析

某企业(以下简称“企业A”)为中型企业,是某余热工程的建设方,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人力和资金实力。完成该工程需要解决若干技术难题,且企业A 无法独立完成,工程建设的其他参与方也无能力帮助解决。因此,企业A 采取了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合作科研攻关的方式。企业A 在分析该工程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难题后,研究并确定了科研项目任务目标与经费预算。企业A 根据自身技术资源条件,向上游寻找并确定可解决技术理论问题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下游联合可解决工艺、设备安装等具体技术问题的企业,优选并确定了2 所高等院校、1 家科研院所和2 家企业,并成立6 项科研子项目。企业A 承担子项目1,其他科研子项目由合作单位承担,各单位特点和任务参见表1。

文章来源:《工程力学》 网址: http://www.gclxzz.cn/qikandaodu/2021/0626/869.html



上一篇: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森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工程造价审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工程力学投稿 | 工程力学编辑部| 工程力学版面费 |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 | 工程力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力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