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云冈石窟工匠之谜:谁雕凿了云冈

来源:工程力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云冈石窟造像 拓跋鲜卑,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逐水草而生,以畜牧、射猎为业,自是不具备雕凿佛像的技能。那么,宏大的云冈石窟营造工程该仰仗谁去完成呢? 石窟选

▲云冈石窟造像


拓跋鲜卑,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逐水草而生,以畜牧、射猎为业,自是不具备雕凿佛像的技能。那么,宏大的云冈石窟营造工程该仰仗谁去完成呢?


石窟选址,需要勘察山体地质结构的人才;开凿石窟,需要掌握营造工程力学的精英以及设计佛像粉本的艺术家和规划、指导佛教造像题材内容的高僧。需要投入的,是一支造像集团的力量。


在那个时代,怎样才能获取如此丰厚的人才资源呢?


战争,是最主要的途径。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过去统治部落时期的经验已无法胜任治理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和经济都优于自己的社会。因此,在四方讨伐拓疆的征战中,鲜卑人非常注重对各地人才的网罗。


道武帝平定中山(今河北定州)后,将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役共计36万余人、百工伎巧十万余人迁充京师平城。一次性掠徙如此多的人口,且杂役、百工伎巧被分别计数,说明当时对迁徙人口的工种已有较细致的分类。


太武帝骁勇善战,扫统万,平秦陇,剪辽海,荡河源。各地战俘以及归降北魏的人口被大规模迁入平城,京畿之地人口数量最高峰时达150万余,他们成为营建北魏宫城的最主要力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平棊、瓦顶、斗拱等构件,

附设榜题的画面,

雕饰龙、雀的龛尾等汉风之物充盈窟室,

呈现出一派雕饰绮丽的汉化气象。

摄影|赵昆雨


云冈石窟的工匠群体是多民族、多地域、多脉系的,聚集在京都平城的精英为云冈石窟的开凿提供了人才储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云冈石窟的营建过程,就是北魏将平城繁杂的文化支系进行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创造出既融合拓跋鲜卑文化特质,又兼具印度、中亚佛教造像特点的新型“胡貌梵相”模式,继而影响全国。


总的来看,开凿云冈石窟的工匠来自以下几个系统。


河北、山东工匠系统


拓跋鲜卑最早接触佛教,是在拓跋什翼犍时期。


咸和四年(329),什翼犍被遣至后赵长达九年,实际上他是作为质子被扣留在后赵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的。后赵“备究南夏佛法之事”,精通神异道术的佛教灵魂人物佛图澄就长期在这一带活动,后赵佛教蓬勃发展的景象,什翼犍耳濡目染。


拓跋鲜卑真正有意识地接触佛教,始于道武帝拓跋珪时期。


天兴元年(398)春,拓跋珪筹备建国,原本有意以邺城为国都,只是忌惮后方空虚才选择了平城。后来,他开辟了一条自河北中山北望都铁关至国都平城长达500余里的直通大道,以此加强对河北平原的控制,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天兴元年岁尾,道武帝徙六州22郡地方长官、豪门大户及百姓2000家,共计万余人至平城。


泰常三年(418)四月,明元帝再迁徙冀州、定州和幽州的徒何人到平城。


道武帝时广修佛寺,修整宫舍,造五级浮屠、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


最早进入平城的河北工匠体系因云冈石窟工程尚未开启,主要参与的是平城佛教寺院项目的建设,但他们应是后来开凿云冈石窟的储备人才。


山东在纳入北魏版图之前,有60多年的时间都归辖东晋及刘宋。太武帝灭佛时,山东因时属南朝,其佛教体系的完整性没有受到影响。


皇兴元年(467),北魏攻击刘宋,三年后,山东大地纳入北魏的版图。


山东也是我国佛教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青、齐之地,人才济济,归属北魏后,高僧、艺匠多北上转至平城,为平城佛教艺术注入了新鲜的南朝风气。


如褒衣博带式佛衣,最早在云冈石窟出现是在太和十三年(489),而太和六年(482)山东的金铜佛像就已着此款佛衣了。

▲山东青州佛教造像?摄影|赵昆雨


当时,北魏在平城西北设平齐郡,安置青、齐二州的徙民。迁徙平城的有一些手工艺者,其中最杰出的人物就是蒋少游。


蒋少游,乐安博昌(今山东博兴)人,《魏书》中说他“性机巧,颇能画刻,有文思”,平城太和殿皇信堂内的古圣、忠臣、烈士画像,就是他和彭城张僧达所画。蒋少游身兼将作大匠,不但参与了平城宫城的设计与营建,还主持了国家官服的改制。他善画人物及雕刻,北魏大型皇室工程——云冈石窟的营造,应少不了他的匠思。

文章来源:《工程力学》 网址: http://www.gclxzz.cn/zonghexinwen/2021/0320/669.html



上一篇:2021长安欧尚X7给你车内宽敞的驾乘空间
下一篇:这是一所不输211的双非大学,省内知名度很高,

工程力学投稿 | 工程力学编辑部| 工程力学版面费 |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 | 工程力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力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