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基于三全育人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工程力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工程力学的角色定位是车辆、农业机械、材料、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侧重于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分析和解决的结合。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构建与

工程力学的角色定位是车辆、农业机械、材料、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侧重于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分析和解决的结合。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构建与延伸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挖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力学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决条件。但由于工程力学课程学习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且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学习时间较多,这都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也较差,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人文情怀和哲理等方面的培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全育人”。如何将工程力学教学与“三全育人”相结合,培养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等,都对高校工程力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的相关要求,针对传统工程力学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为提升工程力学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

工程力学作为一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力学的相关概念和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设计和力学性质分析,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德”的问题。但是“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使得工程力学等任何课程教学的首要出发点变成了培养人的性质。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在工程力学教学全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德”和民族自豪感提升等,教师在这些方面可能缺少相关经验,这也使得教学内容中出现“德”的缺失。

1.2 教学方法

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且以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往往忽视学生的客观接受能力和对深层次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这就使得学生觉得授课内容枯燥乏味,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1.3 教学团队建设

许多高校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老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教学团队,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如给青年教师分配教学导师指导其教学、教师团体协同授课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等。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已经对教学驾轻就熟毫无压力,但对青年教师,尤其是刚从事教学的新教师而言,同时兼顾教学、科研和家庭等,压力很大。在较大压力下,能否践行好“三全育人”也是个未知数。

2 教学探索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优化

虽然工程力学是一门工科专业基础课,对理论认知、概念理解和计算能力等要求比较高,但同时该课程也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哲理等可以挖掘。如在讲解转动惯量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跳水运动员在即将入水的时候手臂总是打开的”,同时在PPT中展示我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时的优美姿态和取得的成绩,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国家自豪感;在学习弯曲内力的知识时,可以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图2)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入,高速公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存在不同的弯曲,同时提出问题“弯曲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计算弯曲内力等”。通过高速公路例子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成就,也有利于国家荣誉感的培养;在学习弯曲变形时,引入波兰卡托维兹大厅屋顶倒塌事件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并给出事件的起因是建筑物中的大雪和冰没有及时清除,使得屋顶被压弯,然后就可以提问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对于工科学生,在工程设计和计算时,每一个微小的因素和细节都不能忽略,否则就可能引起巨大的灾难。通过这个例子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工程设计和计算细节的重要性,需要认真谨慎,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图1:吴敏霞在跳水比赛中

图2:高速公路建设

图3:波兰卡托维兹大厅

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同样可以引入各种例子,通过哲理分析将人文精神注入工程力学教学中,这样可以做到使理论化知识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有了落脚点。又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工程力学》 网址: http://www.gclxzz.cn/qikandaodu/2021/0225/543.html



上一篇: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下一篇:发展工程思维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

工程力学投稿 | 工程力学编辑部| 工程力学版面费 |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 | 工程力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力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